为进一步构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开展校级特色化课程申报立项工作■★◆◆◆■。
《新媒体广告创意与设计》是面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与媒体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Web前端开发基础》课程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的模式,采用两个学院老师联合授课★★,跨专业学生联合分组团队合作的教学形式★★■◆◆■,通过项目制合作将艺术与工科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制教学法、跨专业团队合作法、产教融合教学法■◆★★、讨论汇报法等。不同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课程知识■■◆★★,还要了解新技术、新科技■◆◆■★、新信息◆★◆■■◆,并须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方案最终落地■★★◆。他们是同学,更是合伙人、开发者,需要充分沟通、合作协调、共研方案■★◆■■◆。课程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融合教学方法★◆■◆,强化课程与商家及社会的融合度。学生的项目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支撑实现创意构想、实现落地■★★★■、被甲方采用。通过与媒工学院的交叉融合课程合作,学生的设计作品结合技术实现了线上交互设计方案落地,并获得近十项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
《舞蹈剧目创排与实践》是面向舞蹈编导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通过对本校原创作品的传承,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剧目的挖掘与创编,最终以艺术实践的表现方式呈现,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舞蹈的基本语汇,技术技巧★■★■◆、舞蹈风格与作品所要求的内容、形式、情绪、动作有机地融合■★★■。课程与设计艺术学院的《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课程形成联动■◆,打破学院间专业壁垒,着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非遗素材等相关领域中进行前期调研、采风,将理论联系实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原创作品进行梯队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双导师制的课程融合及项目合作,将专业优势互补扩充★★◆,教学过程中学生受益更大,交叉融合的知识点覆盖面更广,作品的质量呈现更高,推广宣传的效果更好★■,更加符合新时代新文科的教学理念◆■★。课程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成果以舞台实践、会展环境舞蹈、沉浸式演出、影像拍摄等形式呈现,着力传播中国好舞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程介绍◆■★■:《综合材料绘画》是面向动画、漫插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张在创新驱动中突破传统绘画教学的束缚,让学生依据不同学缘背景创作能清晰反映专业素养的自由主题综合材料作品。课程将东西方在艺术观念上进行梳理比较■★,弘扬传统中国人文精神的同时,关照西方现象学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形成个性化艺术的思维逻辑与创造品质■★■。在教学中,本课程注重了学生在课程中解读作品的能力环节,教师对每张作业的点评也促进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感知与辨析◆◆★。在内容设计上,课程注重学生养成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视野★◆★◆★,学会用方法论★◆■、视觉美学■★★■◆◆、创意生成逻辑等进行思辨★★★,在养成开放性思维品质的同时将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求◆★,《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自选主题创作体验作业中,要求同学们以自身专业背景为立足点,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体现材料的综合性★★◆◆、思想的探索性,用6课时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釆用点对点与每个同学交换意见,确定主题,发挥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性,鼓励创新■★■■◆★,探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突破大部分同学美术零基础之困境,在素养、兴趣激发中发掘视觉观念意识的自我表达■★■◆◆。从传统的中国画的创作形态、美学精神体悟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逻辑,对比西方绘画的发展脉络,辨析传统与当代的人文美学意义,引发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兴趣。课程在实践方面以工笔花鸟画的线描临摹入手,从上手一开始就注重对临与重组,强化取舍与重构,不拘泥于局部的抠像,待勾勒完整再以泼彩、金属色兑胶创造肌理的形态,重构画面与主题,形成因形就势,因势利导的瞬时画面空间的置陈布势■★★◆,突出二次创作的原创性与趣味性。
《影视剪辑》是面向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录音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服务社会需求推动慕课西行◆■,通过课程建设,构建了打破时空★★★◆、理论、实践、资料查阅、研讨交流为一体的新型教学平台,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 所◆■★★■■,其中985、211院校5所◆★,为大量中西部高校提供了课程资源◆◆◆■★◆,被评为智慧树平台“本科高校专业百强课程”“特色高校精品课程”。通过省级虚拟教研室◆◆★◆,加入影视传媒一流课程系列公开课暨慕课西行活动,集合行业名师及产学合作资源,实现了课程跨时空、云端融合共享,助力中西部地区影视传媒类专业建设发展。
《电影三维制作工作坊》是面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教学建设围绕学校与企业◆★■◆■◆、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灵活交叉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下校内教学与线上企业教学的联合施教方法■★、企业项目走进课堂的工作坊实践授课方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审批作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的双重成绩认定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三维基本知识,还具有应用三维技法与实践三维作业的能力,达到三维行业所需要的优秀从业素质。本项目课程知识体系从长远发展着手,项目涉及到的工程均借鉴国际顶级虚拟工程的核心技法★■■★,项目教学方法借鉴国际国内前沿教学理论及影视技术最新成果,如“高级脊椎架构搭建”、动作捕捉AI微调技术等★◆◆■,针对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与传统视听方式向线上转变的趋势,将多知识面、多视角、多技术应用技能的内容放置课程当中,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融入行业做准备。同时课程将顶级项目核心技术进行拆解与重新设计,更加适应本科生的教学和当下能力目标◆★★★◆★。
《影视摄制导论》目前为我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跨校合作课程■◆■◆★。本课程针对不同学情合理设置不同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摄制影视作品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理解影视摄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构具有传媒意识的摄制思维◆■★,能够完成具有明确主题的摄制作品。课程围绕重点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体系◆★★■★,设置知识性章节测试题检验线上学习效果★★◆★■★,设置短视频摄制等多样化作业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评价方式■★■★,促使整体教学从知识导向型转向能力导向型。课程重视拓展学习,以分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实现“学习自由”;线上学习套餐的共享满足了学生自我提升的诉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优秀作业的展示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一门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课程采用“MOOC+线上交流+翻转课堂+实训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授课◆■★■★。线上环节系统讲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观点、现象、思潮■★,线下环节全面展开传媒行业特色的实务训练和实践体验。课程将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核心素质、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提高创业实践技能■★◆,鼓舞并帮助学生追寻创业梦想、完善创业路径。课程立足于传媒院校的学科优势、结合传媒学生的学情特点、融合传媒行业的创新创业规律,先后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习强国和智慧树等平台上线人)■■,课程互动人次超过3500万,选课学生分布10多所高等院校◆★■■,国际课程选课学生遍布15个国家。课程于2021年获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立项★■■◆。2022年响应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与贵州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开设3校同步课堂,在线余家媒体的报道■◆★。课程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能担当时代和历史使命的传媒先锋创业者,获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现场导播实训》是转播班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极具特色的选拔型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课程重点聚焦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生的现场导播专业技能培养,建设七年以来,一直将“活◆◆◆”字作为立课之本。一是招生模式“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面试选拔录取,期间会邀请业界大咖全程参与面试工作,录取的专业包括编导、摄制、录音、新闻、戏文等十多个专业;二是教学内容★■■“活”,本课程采取团队授课方式■■◆,将各专业一线的优秀教师强强联合,从电视转播的节目创作和技术系统两个方面为学生构建一条完整的电视现场转播知识链条。同时引入业界导师,在课程中举办★■“业界专家进课堂◆★■◆★”活动,不定期邀请行业一线的专家讲授转播实践与案例◆■;三是教学方法“活”,课程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四是育人理念“活★■◆■◆”,课程强书和育人结合,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课程在教学中依托我校高清电视转播车◆◆◆★■★、卫星车等主要实训平台,借助学校晚会、舞台剧、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平台■◆★■★,通过多年教学积累,逐渐形成了新文科背景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目前已成功完成十四届转播班的教学实践◆◆■★■★,为社会输送多位优秀转播人才■★。
《短视频创作》(出版物视频策划与创作)是面向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旨在向新闻传媒及其他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旨在打通专业壁垒,成为相关专业的专业通识课,培养学生◆★■“大传媒”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规范■■★◆◆◆,鼓励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作实践,未来适应不同岗位人才需求◆■★■■★。课程先后与中国青年报、省广电集团、省报业集团等新闻媒体开展合作★◆,与电子工业出版社、掌阅科技、磨铁图书◆◆★★◆◆、睿翼互动等企业开展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学界、业界双导师制教学团队★■■◆■◆,课程共建,设计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创作专题,对接行业一线具体的短视频创作任务,做到了与业界新技术对接◆★■、与业界生产标准对接、与业界人才需求对接■◆■★★。以学生学习成效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衡量标准★◆★★,学生大量作品(作业)被国家、省级主流媒体采用★■★★★■,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共青团市委视频号,或入选浙江日报外宣平台◆■★■,向全球展示中国形象。